《南宋科技思想史》简介
吕变庭 著
2010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南宋科技思想史》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周立志副教授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上发表《<南宋科技思想史>读后》一文,重点对该著的特色作了评述。周先生在文中说:“思想直接发乎于人,科技思想的陈述回归于人,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是科学的,相较以往单列数学、医药学、天文学等学科式的陈述,这种写作体例更能将科技思想完整、深入、灵活地呈现出来。该书科技思想史和人物史研究都获得了双重丰收,摆脱了因学科式科技思想的罗列可能造成的事实堆砌和陈述简单的弊端,展示了较为全面、生动的科技思想史。”概括地讲,该著的特点有三:(1)“跨学科地解析历史,书写了别开一面的科技思想史”,(2)“以近现代科技思想去观察南宋,提出了诸多富有启迪和现实意义的议题”,(3)“具体立论上的创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第95-96页)。例如,一般学者较少关注叶适的科技思想,所以有论者指出:“吕变庭《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第四章第三节专论‘叶适的功利主义科技思想’,吕著认为对实物进行量的描述和考察是叶适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叶适还提出了以‘尽观’为内核的利义思想。叶适是南宋独树一帜的科技思想家。”(金浩等主编:《2011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47页)当然,我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宁波大学张如安教授对该著所存在问题的批评(见氏著《王应麟经学天文学思想评价之商榷》,傅璇琮,施孝峰主编:《王应麟学术讨论集201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7-133页)。
《辽朝政治中心研究》介绍
肖爱民 著
该著作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五京、四时捺钵、行宫、行朝——论辽朝的政治中心”的最终成果,由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11月出版。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重要朝代,但由于辽朝的社会面貌复杂,故史学界对其政治中心问题一直分歧很大。该专著从中国古代中原城国和北方行国的政治中心、辽朝五京的建立及其地位和作用、契丹皇帝的四时捺钵及其性质与地位、辽朝人对本朝政治中心的认识、北宋人对辽朝政治中心的认识、辽朝斡鲁朵的含义、性质与地位、辽朝宫、行宫的含义、性质与地位等七个角度对辽朝政治中心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辽朝的特殊社会面貌是行国和城国兼有,且以行国特色最为突出,故其政治中心既不是有城郭宫室建筑的五京,也不是皇帝四季迁徙扎帐的营地即捺钵,视斡鲁朵、宫和行宫为政治中心在用词上不严谨,容易引起歧义,汗庭也不全面,只有“行朝”——迁徙移动的朝廷才是辽朝政治中心,而且还能和辽朝的特殊社会面貌相适应。此专著对辽朝政治中心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于推进辽朝历史乃至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专著由刚巴图教授在2015年第6期《赤峰学院学报》的“教育部名栏——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上以《肖爱民<辽朝政治中心研究>评介》为题进行了评述和介绍。吉林大学的高福顺教授和铁颜颜以《行朝决策映像与研究方法反思——<辽朝政治中心研究>评介》为题在2015年的《宋史研究论丛》上进行了评议。
《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
廖寅 著
人民出版社,2011年
基本内容:宋代两湖地富族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士族。两湖地区士人要想在全国取得成功,必须融入主流士人社会。地方大族参与社会救济或是在官方劝分下进行,或是与官方合办。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地方大族首先考虑的是强势群体的利益。公共工程是对社会的积极建设,士族首先关注的是学校、进士题名碑之类的建设,同时也积极介入祠庙、寺观建设。两湖地区水利工程较多,当地大族或提供物质支持,或直接参与领导、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多由民间强势力量单独或联合完成。地域秩序的稳定关系到民间强势力量的整体利益,民间强势力量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往往比政府更大,但民间强势力量的违法犯罪、悖理乱伦行为同样会破坏既定的社会秩序,威胁民间强势力量的整体利益。
学术价值:经济最发达的东南地区是唐宋变革的典型代表.东南地区的典型形象不能代表唐宋变革期社会形态的全部,只有弄清各个区域的实貎,才能得出一个丰满而真实的全景图像。本书在理清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生存形态的基础上,比较湖南与湖北的差异,以及两湖地区与东南发达地区的差异,可以揭示唐宋变革的区域差异和社会转型的某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