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科研团队  |  科学研究  |  学术资源  |  人才培养  |  宋史研究论丛  |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教授应邀来中心讲学

2019-10-28 15:51:12 浏览量:[]

      2019年10月23日下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杨富学教授应邀在河北大学宋史中心120室为师生做了题为《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及其在敦煌的发展》的讲座。讲座由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梁松涛教授主持,中心部分老师与学生到场聆听。

      杨教授首先为大家简述了佛教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以及其早期形成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指出正是在南亚地区第二次城市化运动以及社会急剧变化的刺激下、在“轴心时代”的恒河流域产生了原始佛教(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而此期的佛教尚处在哲学论争阶段,宗教色彩不明显。而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最早的雕刻形式的佛教艺术。因当时并未有佛陀塑像,故又称“无佛像崇拜时期”。故而此期的佛教造像确定为一些象征物:三叉杖、狮子、法轮、莲花轮、菩提树、佛座等等;除此之外,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为讲述佛的“本生故事”。至第三时期即贵霜王朝(公元78-241年)时期,佛教进入大乘佛教时期,出现了雕刻的被神化的佛像与菩萨像,由于受希腊化时代影响,它们衣服厚重、表情沉重内省,其艺术风格被称为“健陀罗风格”,随后,更具本土特色的“秣菟罗风格”兴起,佛教造像的衣服更为轻薄、躯体凸显、体格健壮。

      接着,杨教授通过向大家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从佛教造像、绘画中的发髻、僧支祇、曼陀罗、湿婆加林等文化元素与符号出发,结合具体史实,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缜密的推论,阐述了佛教造像艺术与具体历史社会生活的联系,指出:“佛教造像艺术来源于生活”。

      最后,杨教授着重介绍了印度石窟艺术在敦煌的播迁,并通过对印度佛教艺术中“飞天”形象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流动,逐渐脱离了早期相对单一呆滞的形象,而发展为飘逸灵动栩栩如生的伟大艺术品,这一转变的最终成型与发扬正是我国敦煌石窟的“飞天”形象。是敦煌艺术为佛教文化做出的杰出发展贡献。

      讲座结束后,梁松涛教授进行了总结,在座的师生们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杨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对敦煌壁画整理保护的若干疑问,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大家受益匪浅。最后全体师生再次感谢杨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Copyright © 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songshizhongx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