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科研团队  |  科学研究  |  学术资源  |  人才培养  |  宋史研究论丛  |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南开大学刘毅教授应邀为宋史研究中心师生讲学

2025-04-21 20:06:58 浏览量:[]

       2025年4月2日晚7点,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项目首席专家刘毅先生应邀为宋史研究中心师生进行题为《北宋皇陵石像生源流》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于宋史研究中心120会议室举行,宋史研究中心耿超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毅教授采用“倒叙”的方式,先从最后的结论讲起,向大家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皇陵石像生宏观发展史分期的认识,使得大家对于中国古代皇陵石像生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总领性的了解。他指出,中国古代皇陵石像生的宏观发展史可分为三期。其中,第一期为东汉—唐初,始于光武帝“初作寿陵”的建武二十六年(50年),止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八月唐太宗葬于昭陵,是石像生之制的出现和初步形成时期。第二期是唐宋时期,始于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兴建乾陵,止于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宋哲宗葬永泰陵,是望柱、禽、兽、文武官员组合模式石像生的出现和丰富完善期。第三期是明清时期,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凤阳皇陵大规模添建改建,止于民国二年(1913年)清崇陵建成,是制度继承与内容组合调适时期。

       整场讲座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宋皇陵及其石像生概况。刘先生在讲授过程中表示,北宋皇陵石像生制度继承自唐代但有明显的变化,是古代帝王陵墓石像生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除宣祖的安陵外,永安诸陵石像生内容统一,计有望柱1对、石禽兽9对(组)、石人7对。比诸唐代,宋陵石像生石兽的种类更为丰富,开创了多种石兽立于墓前之制,石人以装束分出文武,蕃部客使也加入了神道石人队列之中。

       第二部分以宋真宗永定陵神道所见石像生为典型,按照次序一一介绍了北宋皇陵石像生所见望柱、石禽兽以及石人的具体内容与来源,并对巩义宋陵石像生进行了分期。刘先生指出,石像生的分期标准可以从内容、组合、形制变化、装饰变化、体量差异艺术风格变化等方面去考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内容与组合的变化。但宋陵石像生在内容与组合方面并未发生变化,其形制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望柱头的变化,永昌到永厚5陵与永裕、永泰2陵明显分出先后。综合多方面因素,刘先生将巩义宋陵石像生分为四期。第一期包括安陵与永昌陵,是巩义宋陵石像生的形成期;第二期是高峰期,即永熙、永定二陵石像生的建造;第三期为稳定期,包括永昭、永厚、永裕三陵;第四期即永泰陵石像生的建造,是巩义宋陵石像生发展的精致期。

       第三部分阐述了北宋皇陵石像生的影响。刘先生表示,北宋以后,南宋皇陵则明文减省了石像生,和两宋并立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王朝皇陵的石像生制度也不甚明晰。紧接着,他援引大量实物照片,着重对比分析了巩义宋陵与明代皇陵石像生风格的异同,并指出从内容与形式来看,北宋皇陵石像生是明代皇陵石像生的来源,而清代皇陵石像生承袭自明。

       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刘毅教授耐心地解答了中心师生所提出的疑问。最后,宋史研究中心耿超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耿老师在总结的最后鼓励到场听讲座的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当中既要关注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也要利用好文物考古资料。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Copyright © 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songshizhongxin@126.com